七、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二十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全站综改我们要克服工程周期短、任务繁重等困难,还需拿出不会大范围影响供电的改造方案。同时采用党建+生产技改模式,号召党团青年冲锋在前,保供送电守到最后,支部把劳模事迹分享与技术讲堂搬到现场,营造基层支部集中学、主题党日现场学的良好氛围,力促将业务工作与党建结合实起来。

该站综自改造工程总投资442.3207万元,共计更换全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微机五防系统、对时系统、52面继电保护屏柜及所有二次电缆,敷设全站二次等电位地网。至此,该公司顺利完成2022年第一个大型技改工程。纳林沟110千伏变电站位于准格尔旗,总变电容量为126兆伏安。下一步,自觉站在建设全新责任蒙电的高度,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再蓄力,再出发。据该公司修试管理处处长杜飞介绍,我们与用户主动对接、多方协调,采用供电出线双回线轮停、单回线错峰倒停的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居民用电不受阻,大用户生产经营不受限。
站内保护、测控装置已运行超过12年,面临新设备升级换代、在运设备老化的现状,面临厂家及现场均无备品备件更换的难题,如遇故障继电保护无法正常动作,将会引发故障越级扩大的安全隐患,造成局部电网瘫痪、所带2200户居民及7座煤矿供电受到严重影响的后果全站综改我们要克服工程周期短、任务繁重等困难,还需拿出不会大范围影响供电的改造方案。三是强化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推动能源从身边来与从远方来并重,提升本地能源自给能力。一是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快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全面准确把握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是做好十四五能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进入新发展阶段,能源行业应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能源供需衔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后疫情时代,各国争相推动经济绿色复苏,加快能源转型和碳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能源国际合作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和倚重不断增加。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跃升发展,近5年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0%左右。十三五以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
确保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核心内容。四、采取有力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要坚决贯彻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求为根本目的,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
《规划》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能源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将党中央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能源生产消费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是今后一段时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大幅放宽能源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全面取消煤炭、油气、电力(除核电外)、新能源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促进能源领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下一步要全力推进能源法制定工作,加快电力法、煤炭法、国家石油储备条例等的制修订。我国能源生产消费逆向分布的特征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大规模跨区输送的格局仍将持续,预计2025年西电东送规模将达到3.6亿千瓦以上。近期,《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开展新能源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建设,加快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此外,还要着力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放管服改革的重点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涌动,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加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深度调整。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基本形成,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能源流向格局。(四)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深入推动《规划》实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向好,2021年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分别约达98%、97%和98%,核电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7700小时。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趋势。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创新引领能源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时事报告》发表题为《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文章,文章指出: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一是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关于区域协调和民生保障的要求。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需合理控制,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能源系统亟待建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加快形成,转型任务更加紧迫。能源安全保障任务依然艰巨。
加强与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主要能源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讲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故事。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占全球比重提高到接近30%,北美地区成为2011年以来唯一的原油产量正增长区域,能源供应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凸显,低碳化、分散化、扁平化推动能源供需模式重塑,能源体系面临全新变革。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都是能源技术的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大的特征将是新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融合。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逐步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约束,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高耗能行业化石能源消费。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全方位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别约占世界的1/5和1/4。我国能源立法工作经历了漫长的探索,1995年以来相继颁布实施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单行法。
通过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储备能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建立煤制油气产能和技术储备等途径,多措并举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三、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发展的各项要求十四五时期的能源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